“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随着盛夏的到来,近日,不少市民发现,今年蝉的数量较往年有明显增多,有人称,被夜间蝉鸣吵得无法入睡。

“蝉俗称知了,知了的学名叫蝉,所以,蝉就是知了,知了就是蝉”,蝉(知了)从产下虫卵到爬上枝头,大部分生命都在地下度过。在中国,知了在地下的“潜伏期”一般能达到2-3年,之后“知了宝宝”才会从地下钻洞爬出,直到爬上枝头成为成虫。此外,不同地区的知了在地下生活的周期也不相同,如日本的蝉在地下生活普遍可达8年,而在北美洲,有些蝉会在地下生活13年甚至更久。
知了在地下的时间各不相同,这也导致有些年份里,爬出地面的知了会比较多,也就是‘知了大年’,相反,就是‘知了小年’。作为一种依赖大树汁液生存的昆虫,知了还有一种特别的繁衍特点,即同一批卵会在不同年份里孵化。比如今年产下的几十颗卵,其中有一部分会在明年孵化,而另一部分却会等到后年才会孵化,这意味着每年诞生的知了数量本来就不同,再加上不同知了在地下生活的时间不同,所以就会出现有些年份多有些年份少的结果。所以,蝉存在“大小年”现象,这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因素。例如,蝉卵在秋冬季孵化并落入土中时,环境和气候条件会影响其后续生长。而今年遇上蝉的“大年”,不同生长周期的蝉品种叠加出现,多种类同时迎来“大年”,使得蝉的数量格外多。这个现象与今年高温没有太大的直接关联,每年蝉在我国出现的概率本就很大,只是种群数量有差异,今年这样的情况在以往年份也可能出现过,只是大家没有过多关注。蝉鸣较往年更为明显也是因遇上“大年”的原因。这是雄虫在成熟阶段的求偶行为。专家认为,城市环境的改善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了的繁衍,知了对不同树种有要求,就像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不同一样,从知了的习性角度来说,柳树和杨树是知了最喜欢的树种,如果居住地有很多柳树和杨树则会吸引大量的知了到来。
雄性知了之所以会发出鸣叫声,是因为它们拥有一对位于腹部的扁平发声器。这些发声器通过高速振动,每秒可达到上百次,从而发出尖锐而响亮的声音。雄性知了通过发声器发出鸣叫,以吸引雌性来完成交配。这种声音对于雌性知了而言,如同美妙的情歌,有助于它们确定雄性的位置并吸引其前来交配。因此,虽然我们人类可能觉得蝉声有时令人心烦,但在自然界中,这却是雄性知了求偶的重要手段。
针对市民关心的如何解决蝉鸣声的困扰问题,专家认为,完全解决蝉鸣难度很大,古人在诗经中便对蝉鸣有记载,这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夏天的标志,没必要苛求“完全宁静的夏天”,可自行前往无蝉鸣的地方;蝉的成虫阶段很短,通常只有几周时间,最多一个多月;鸣叫时间也不会太长,只有当气温持续达到24℃以上时,雄蝉才会鸣叫;希望大家以平常、和谐的心态看待这一自然现象,接受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不必因此造成过多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