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7月24日是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到了7月25日,并没有迎来农历七月初一,而是闰六月初一。这是怎么回事呢?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它是兼顾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而制定的一种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月以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即朔望月为准,朔望月平均长度是29.53天,累积12个朔望月,也就是一个农历年的长度,为354天或355天,与一个回归年(365.24天)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下去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考虑到这一点,在编制历法时,为使每月中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一年的寒暑季节变化,采用置闰月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这样一来,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就基本相符了。
置闰的规则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作上一个月的闰月,称为置闰。为何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平均而言,一个农历月为29.5306天,小于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这样累计下来必然会出现一个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
今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是中气大暑,下一个中气处暑在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这当中的7月25日至8月22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立秋,没有中气,所以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因为上一个月是六月,所以这个闰月就称为“闰六月”,共29天。
闰月现象每隔2年至3年就会出现一次,且多发生在四月至八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少有发生,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则极为罕见。闰六月并不罕见,本世纪这100年里共有六次,分别是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和2093年。
天热和闰六月有关吗?有观点认为,闰六月形成“双春年”,夏季时间延长至四个月,可能加剧冷暖空气的拉锯战,导致极端天气,真的是这样吗?闰月仅仅是一个为保证阴历年能和阳历年同步而设置的,与地球的具体气候无关。“双春闰六月,伏天蒸桑拿”更多的可能还是夏季“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即夏季风带来降水的同时伴随高温。
农历闰月的安插,在秦代以前就有实行,不过在秦代以前一些地方历法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后来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发现之前的颛顼历,以建亥(即农历十月)为岁首已不适用,改革历法,在这年五月颁布新历《太初历》。《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首),一月的日数为29.53天,一岁一年的日数是354.36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
2025年至2199年闰月录
2025闰六月小
2028闰五月小
2031闰三月小
2033闰冬月小
2036闰六月大
2039闰五月小
2042闰二月小
2044闰七月小
2047闰五月大
2050闰三月大
2052闰八月小
2055闰六月大
2058闰四月大
2061闰三月小
2063闰七月小
2066闰五月小
2069闰四月小
2071闰八月小
2074闰六月小
2077闰四月小
2080闰三月小
2082闰七月小
2085闰五月大
2088闰四月小
2090闰八月小
2093闰六月大
2096闰四月小
2099闰二月小
2101闰七月小
2104闰五月小
2107闰四月小
2109闰九月小
2112闰六月小
2115闰四月小
2118闰三月小
2120闰七月大
2123闰五月小
2126闰四月大
2128闰冬月小
2131闰六月大
2134闰五月大
2137闰二月小
2139闰七月大
2142闰五月小
2145闰四月小
2147闰冬月小
2150闰六月小
2153闰五月小
2156闰三月小
2158闰七月小
2161闰六月小
2164闰四月大
2166闰十月小
2169闰六月小
2172闰五月大
2175闰三月小
2177闰七月小
2180闰六月小
2183闰四月小
2186闰二月小
2188闰六月小
2191闰五月小
2194闰三月小
2196闰七月小
2199闰六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