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又称为副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南纬23.5°-- 南纬40°和 北纬23.5°-- 北纬40°之间)。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
亚热带所在各地区的范围大小、气候状况及地理景观都不相同。由于海陆分布的显著差异,使南半球的亚热带远不如北半球的亚热带明显;地球运动所造成的行星风系及洋流影响的不同,又使大陆西岸亚热带和大陆东岸亚热带有相当大的差别。可将世界上的亚热带分为四种类型:
(1)大陆西岸型,即地中海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被视为典型的亚热带;
(2)大陆东岸型,即季风型,夏季湿热,冬季干冷;
(3)内陆型,即干旱草原与荒漠型,雨量稀少,全年干燥,温度较差大;
(4)山地型,指基底部分为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地带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其中,内陆型和山地型实属亚热带的过渡型。
我国的亚热带,全称为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属大陆东岸型。亚热带的范围是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雷州半岛以北,横断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涉及16个省市,面积约2.4×106km²,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它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方,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空气下沉增温,水汽远离饱和点,大都成为极端干旱的荒漠;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冬湿夏干,水热不甚协调,也远逊于中国季风亚热带。中国的亚热带,由于季风环流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雨热同季,气候适宜,成为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的亚热带又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
南亚热带:南亚热带是亚热带的南部最靠近热带的地区。无霜期300天以上,最冷月均温在10~15摄氏度,基本没有气候学上的冬天。位于中国华南境内,北靠是福州、龙岩、韶关、贺州、柳州、河池,南靠北部湾沿岸、雷州半岛北部。此外,中国存在大面积南亚热带区域的省份还有云南、贵州和四川,主要分布于金沙江、雅砻江、元江等河谷地带。南亚热带区域普遍种植荔枝、龙眼、菠萝、香蕉等。代表城市:泉州、厦门、福州、汕头、广州、深圳、中山、珠海、南宁、梧州、北海、香港、澳门、台北等。
中亚热带:中亚热带是亚热带的中部,跨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云南、广西、广东的北部,向西延伸至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域范围十分广阔,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6.5%。本带的北界在西段大致相当于米仓山、大巴山、武当山的南麓,顺鄂西山地的东侧(江汉平原的西缘)转向南,再顺洞庭湖平原的南缘折向东,然后沿长江南岸丘陵盆地的北缘向东北,一直延伸到长江三角洲平原南缘。南界自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约2500米为上限,东接云贵高原,大致在北纬24°左右,向东则顺南岭山地南缘和戴云山,直到海滨,实际上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季雨林的分界,大致与≥10℃积温6500℃等值线、1月10℃等温线相当。“放眼观之,满目皆绿”是本带自然景观的写照,是中亚热带气候条件的反映。本带所处的纬度较低,又面临东海、印度洋,受海洋强烈影响,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暖湿气候特点。各地的年降水量普遍丰富,大多为1000~2000毫米。年均温多在16-20℃左右,最冷月均温一般在5-10℃之间,冬季绝大部分地域比较暖和。然而,在南北跨度近10个纬度和东西跨度超过30个经度的广大地域内,自然环境的地区性变化仍十分明显。代表城市:金华、衢州、成都、重庆、南昌、温州、赣州、桂林等。
北亚热带:北亚热带是亚热带的北部最靠近暖温带的地区。北亚热带的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位于在我国位于北纬28°~33°之间,包括汉水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淮平原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4%。此带的北界,即秦岭淮河一线,与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相当,是我国自然地理上著名的南北分界线,西起秦岭西端,东延至伏牛山再接淮河主流。此带的南界,由西向东大致通过四川盆地北缘再沿大巴山至武当山的分水岭,然后转向南长沙以北的洞庭湖盆地,再向东北自鄱阳湖以北延至太湖平原南缘。气候上的过渡特征使本地带成为中国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北亚热带的天然植被亦属具有过渡类型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存在若干喜暖温植物如马尾松、杉木、毛竹和棕榈等代表热带和亚热带的成分,不再向北分布。本带的北界也是双季稻、柑橘、油茶、枇杷等适宜发展的北限。代表城市有:上海、南京、苏州、扬州、盐城、合肥、淮南、六安、芜湖、武汉、信阳等。 |